氢能独角兽再次冲击IPO,2023年氢能赛道的投资表现如何? 全球视讯

2023-06-11 20:58:39 腾讯网

氢能独角兽再次冲击IPO,2023年氢能赛道的投资表现如何?

近日,国鸿氢能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这也是国鸿氢能去年11月递表失效后的再一次申请,算是其第二次冲击IPO,这一事件引发行业热议。来觅数据显示,国鸿氢能自2016年以来共经过7轮融资,融资金额合计超20亿元,目前估值超过70亿元。

其实在2022年有五家氢能企业冲击IPO,其中国富氢能、治臻股份、捷氢科技冲刺科创板IPO,亿华通和国鸿氢能冲刺港股IPO。氢能企业集中冲刺IPO,在当时对市场的激励效应还是比较明显的,不少氢能企业提出要在未来1-2年上市,一级市场投融资也受到了一定的鼓舞。

不过以上几家企业,除了亿华通在今年1月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中国氢能A+H第一股”外,其他几家上市之路都比较曲折,大都终止了IPO进程。氢能企业IPO受挫,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氢能行业处在早期阶段,面临市场规模小、技术积累不足、成本高、政策补贴依赖度高等问题,因此目前相关企业营收和盈利等业绩表现不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而氢能企业上市退出路径的受挫,对机构投资氢能领域的热情或多或少会有一定影响,2022年第四季度氢能领域投融资节奏就稍有放缓迹象。那么2023年氢能赛道的投资热度是会有所降温?还是会进一步升温呢?

⌜ 政策动向

2023年,氢能领域政策东风依旧,一季度国家层面发布了12项氢能发展相关政策,其中国家能源局有4项,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有3项,商务部有2项,工信部、发改委和国新办各有1项,可以发现重视氢能产业发展的部门越来越多,支持和引导氢能产业发展的举措更全面细致,发展要求和目标也更加明确。

图表1:2023年一季度国家层面发布的氢能发展相关政策

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两会期间,有超过10位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对氢能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提案,涵盖了全产业链、产学研机制、政策制定以及地区发展等各个方面,今年也是历年两会中对氢能产业发展建言献策最多的一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界对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而在地方层面,氢能产业政策或规划制定“风潮”更是继续走高,一季度,共有25个省市发布了合计91项氢能相关政策,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其中河南和广东各有11项政策发布,浙江有8项政策发布,上海、江苏和内蒙古各有6项政策发布。

图表2:2023年一季度氢能发展相关政策发布数量前十五省市(项)

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总体而言,一季度国内氢能政策呈现井喷之势,政策覆盖面更广、支持举措更精准细致,足见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氢能行业寄予厚望,而在各项政策的正确引导、鼓励和支持下,国内氢能产业在2023年或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 产业链特点

氢能产业链长且关键环节众多,氢能产业链分为上游能源端,主要包括氢气的制取,储存、运输以及加注;中游是关键设备,主要是燃料电池及电解槽,下游应用端,主要包括工业、交通运输、储能等。

图表3:氢能产业链

来源:来觅数据整理

上游制氢环节是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根据制备过程中碳排放程度的不同,制氢环节产生的氢气可划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

其中,通过化石燃料(天然气、煤等制氢)或工业副产(焦炉气或氯碱制氢)生产的氢气,由于制氢过程中碳排放较高,因此被称为灰氢。灰氢制氢由于技术成熟,成本较低,是当前主流制氢手段,其中化石燃料制氢约占国内81%,工业副产氢约占国内18%。

在灰氢基础上应用CCUS技术(碳捕捉、碳封存等)大幅降低碳排放或实现零排放,由此方式制得的氢气称为蓝氢。不过该过程仍以化石燃料为原料,且CCUS技术成本相对较高,较难大规模应用。

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得的氢气,由于过程无碳排放,因此被称为绿氢。电解水制氢技术通常分为四种:碱性电解水技术(ALK)、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PEM)、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水技术(SOEC)和固体聚合物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AEM)。

其中,SOEC和AEM还处在研发示范阶段,暂未实现商业化应用。而ALK技术已完成商业化进程,有一定成本优势,是目前主要的电解制氢方式。

PEM技术处于商业化初期,目前PEM电解槽成本依旧较高,且其核心零部件质子交换膜极度依赖进口,不过PEM具备效率高、能耗少、响应快、负载高等特点,结合未来产业链国产化带来成本下降,PEM将是未来电解制氢的主流方向。

储运环节,高密度存储、长距离、大规模运输技术还未突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下游应用。从技术路线上看,储运技术主要有四种: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固态储氢和有机液体储氢。

目前高压气态储氢技术比较成熟,具有一定优势,目前是国内主流的储氢技术,但安全隐患和体积比容量小是其明显短板,未来应该会逐步被替代。固态储氢和有机物液体储氢技术各具特色,未来发展潜力都比较大

图表4:四种氢气储运技术基本特点

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游燃料电池环节,电堆、双极板、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气体扩散层、空压机和氢气循环泵是燃料电池的八大关键部件,也是我国发展氢能产业需要重点攻克的环节。

下游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工业、电力、交通运输、建筑等,目前我国氢能应用占比最大的领域是工业领域,它不仅可作为能源燃料,还可以作为原料或还原剂用在石油化工、合成氨、合成甲醇、炼铁炼钢等领域,工业领域氢气使用量占比在九成以上。

氢能建筑领域应用还处在早期导入阶段,不过其代表着绿色建筑的新概念,由于建筑领域需要大量的电能和热能支持,因此氢能建筑领域应用未来市场空间也不小,国际氢能委员会预估,到2050年全球10%的建筑供热和8%的建筑供能将由氢气提供。

在电力领域,氢能是一种新型的储能形式,氢储能具有环保、可再生、规模大、可跨季节储能等优势,通过电—氢—电的转化方式,帮助电网调峰调谷,缓解电力结构性供需失衡难点,将成为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主力之一,未来“水风光电+氢储能”一体化将成为趋势。

在交通运输领域,氢能被寄予厚望,氢燃料电池汽车是主要代表,它具备零排放、长续航、补能快、耐低温等特点,在特定场景可以缓解燃油车碳排放和电动车里程焦虑等缺点。目前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中,商用车和专用车占主导地位。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创历史新高,分别完成3626辆和3367辆,同比增长105.4%和112.8%。截至2022年,我国燃料电池车保有量为12682辆,位列全球第三,约占全球总保有量的19%。

图表5:2017-2022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情况(辆)

来源:中汽协、来觅数据整理

另外,氢燃料电池除在汽车等陆路交通领域的应用外,也在船舶、无人机等新兴细分领域积极探索,未来应用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 市场规模

未来30年全球氢能市场可能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业界对于这一观点基本保持一致。高盛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氢能市场规模1250亿美元,预计到2050年氢能的市场规模可突破1万亿美元。国际氢能源委员会预测,2050年全球氢能源需求将增至目前的10倍,届时全球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

当前氢能在全球能源总需求的占比在2.5%左右,主要是受限于制取及储运成本高等因素,未来随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速和氢能产业技术的突破创新,氢能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将愈发重要,多家机构对2050年氢能在全球能源总需求占比预测都在12%以上,最高甚至达到了22%。

图表6:2050年氢能在全球能源总需求的占比预测

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内市场亦是如此,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国,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氢气产量达4004万吨,同比增长32%,占2021年全球氢气产量的28%。我国也是最大的氢气消费国,目前我国氢能年需求量在3000万吨左右,约占全球需求总量的30%。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测,2030、2060年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达到3700万吨和13000万吨以上,在终端能源中的消费占比分别达到5%和20%以上。

图表7:2030年和2060年中国氢能需求量和终端消费占比预测

来源:中国氢能联盟、来觅数据整理

上一篇 : 全球速递!恶劣天气影响京沪高铁部分列车晚点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x

相关推荐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