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按照“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在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2)》显示,2013年到2020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417.27,年均增速达到22.64%,其中,2018年至2020年保持高速增长,一个更加紧密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正在京津冀加速成长。
协作不断深化
2015年,受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和协同创新政策的吸引,天津大起空调有限公司和天津相关汽车零部件企业整合,将生产和研发基地从北京迁至天津市武清区京津科技谷产业园。“公司目前在北京有研发伙伴,在天津有厂房能落地生产,在河北有客户和配套,正是由于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创新政策给力,企业订单年年涨、产值年年升。”大起空调技术部负责人刘兵说。
(相关资料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被赋予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定位的天津,不断推动产业协作和创新协同,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列为天津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十项行动”之首。
“超分辨显微镜”“有感知能力的柔性电子肤”“金属透明电极”……拥有这些全国首创科技成果的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自揭牌以来,累计立项208项,139项技术转移转化,约10%的成果世界首创或者领先。这家由科技部批准的、以京津冀地区一流科研机构和大学为基础组建起来的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将前沿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目前,该机构已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燕郊、天津设立分中心。
去年,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三地重新签订“通武廊”科技合作协议和“通武廊”三地主管部门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合作备忘录,建立起长期合作机制,共80家实验室、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载体纳入“通武廊”共享共用目录,面向三地企业开放。
今年4月,京津两市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京津产业交流合作对接洽谈会,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与天津市科学技术局签署《共同推动京津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将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理念,推动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在天津滨海新区,也有一个“中关村”。京津之间的布局让一批企业享受到两地优势,助其降本增效。自2016年设立以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超过4000家。
天津市科技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天津已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签署合作协议,与京冀科技部门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在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政策互通、联合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持续推动京津冀科创资源交流沟通。在创新要素开放融合方面,京津冀三地科技资源共享也呈现新态势。今年以来,天津把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作为落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的重点之举、亮点之举,积极吸引京冀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参与园区建设。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伴随着协同发展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和创新协作不断深化,尤其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氢能等领域,加快提升京津冀产业能级成效初显。”
人才技术共享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层层推进,打破区域壁垒、实现人力资源流动成为有效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建设的关键。
今年3月,河北省人社厅协同北京市人社局、天津市人社局签署《共建京津冀(河北三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助力实现紧缺人才和区域劳动力的“精准对接”“错位共享”。不久前,石家庄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石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提出,对京津等地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带技术、带项目来石创业的,经评审认定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鼓励石家庄企业引进京津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担任“科技副总”。
今年,河北廊坊还将与京津共建创新协作平台,联合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高能级技术创新平台,力争全年新增科技研发机构20家以上。同时,推动京津科技资源与区域内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力争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以上,吸纳京津科技成果100项以上。
“我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免疫检测,希望能到医疗检测企业就业。这次去天津市红桥区的河北工业大学红桥校区参加招聘会,真是太方便了。”天津科技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白毓敏说。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一届京津冀招才引智大会现场,记者看到,来自京津冀三地的20所高校、60余个专业的学生正在积极应聘。中国北方人才市场副总裁刘青田介绍:“为吸引京津冀三地人才,北方人才市场组织了近100家企业参加招聘会,先后在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超市、北方人才网、河北人才网三大平台推广,后续还将启动一系列线上线下的招聘活动,出台京津冀三地档案互转、职称互认等方面的举措。”
天津市武清区科技局统计显示,2021年以来,围绕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武清与北京高校院所建立起“两个清单”对接发布机制,面向区内企业发布清华大学、北科院、中纺院等院校科技成果200余项。去年,武清区重点在谈的北京交通大学产业化项目争取到天津市高成长初创科技型企业专项投资1000万元,项目落地建设速度得到提高。
创新更有动力
北内柴油机天津有限公司是天津武清京滨工业园内一家以生产柴油发动机为主的国有控股企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该公司积极响应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战略部署,在考察多地后由北京“搬家”到天津武清。北内柴油机天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昌丽叶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打破了三地发展的局限性,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搬家之后,我们的科技转化效率提高了,面向京津冀的市场空间也更大了。”
与昌丽叶有同样感受的是正在忙于天津地铁建设的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的员工。2017年8月,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生产板块从北京转移至天津,注册成立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于2019年正式投产。交控技术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超说:“搬来天津后,企业的创新空间更大了,创新动力更足了。”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发挥好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也是协同创新的应有之义。2014年以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转移项目在天津武清落户,武清区已初步形成智能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在河北唐山,相关部门早已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化“京津研发、唐山产业化”协同创新。今年1月至4月,唐山共引进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河北)项目等科技成果(项目)22项。在京南·固安高新区,目前已聚集维信诺、鼎材、翌光等30余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
“我们将从顶层设计、要素升级和协同创新入手,着力把京津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固安的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河北省固安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副局长徐宏亚说。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上一篇 : 重点聚焦!简笔画水果涂色打印(简笔画水果)
下一篇 : 最后一页